北京时间7月8日,东亚杯首场比赛中,中国队以0-3的比分不敌韩国队,这一结果引起了广泛关注。《体坛周报》记者马德兴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。
他首先指出,中国足球技不如人,仅仅依靠“瞎拼”并不能改变现状。虽然换帅可能会带来一些变化,但根本问题在于中超联赛的水平低下。
三球之差,不仅仅是比分上的体现,更是中韩两国足球真实实力的差距。在过去的多场比赛中,中国队都以类似的比分失利,这充分说明了中国足球与韩国足球之间的巨大差距。尽管年轻球员在热身赛中取得了一些胜利,但这并不代表成年队的实力差距在缩小。中国队与韩国队的对决,不仅是两队的技术、战术和实力的比拼,更是两国足球整体发展水平的较量。
在具体比赛中,韩国队采用了成功的战术,逼出了中国队的技术短板。久尔杰维奇接手后,虽然对技战术进行了调整,但由于不同教练的具体要求、队员间的默契程度以及对手的强大实力,中国队仍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。
韩国队在比赛中成功切换阵型,利用边翼的进攻和防守能力,切割了中国队的中后场与前场,使中国队的中场球员无法有效处理球。这种情况下的输球,简单地批评球员“出工不出力”或“没有拼搏精神”是不公平的。竞技体育,实力是基础,没有硬实力,只能是盲目拼搏。
此外,中国足球的差距根源还在于中超联赛的低质水平。中超联赛与K联赛、J联赛在强度、对抗、节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。这场中韩之战再次佐证了这一点。中国球员在更高层面的舞台上只能应对短暂的高强度对抗,体能在短时间内就会透支。这也进一步暴露了中国球员的基本功不扎实、个人能力不足等问题。
多年来,这些问题被反复提及,但国内联赛的水平却没有明显进步。否则,中超联赛在亚足联技术排名方面也不会被泰国联赛反超,中国征战亚冠精英联赛的席位也将减少。即使更换教练,如果联赛水平不提升,中国队的情况也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。
从国少队到国足,关键依然在于联赛。记者在观看和平杯四国赛后发现,即使国少队在比赛中表现出色,但如果他们进入中超联赛后不进行全面改革和提升竞技水平,他们也将被“同化”。因此,中超联赛应从竞技层面进行全面改革,提高竞技水平,这才是中国足球最需要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。
只有这样,当更小的青少年精英队员展现出与强队对抗的能力时,中国足球才能真正看到未来的希望。否则,即便是现在的希望之星,也会很快让人看不到希望。